杏吧有你,春暖花开!马上注册,看更多精彩内容!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禅宗:南能北秀,南顿北渐,争辨不休,究竟谁才是第一 《菩提偈》是六祖慧能作的偈,见载于《坛经》,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。其时是针对神秀的《无相偈》所作的: 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 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 神秀的《无相偈》 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 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。
五祖弘忍“一日唤门人尽来”,要大家“各作一偈”。并说“若悟大意者”,即“付汝衣法,禀为六代”。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颂: 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 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。
弘忍知道后,“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”,说是“汝作此偈,见即未到”,“若觅无上菩提,即未可得”,因而要他“更作一偈”。而“秀上座去数日,作不得”。 据《坛经》所载,惠能本不识字,他先“请人一读”神秀的偈语,然后作此歌偈,“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”。能的偈语,即针对神秀的《无相偈》而发。
这首偈,同神秀的那一首,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。神秀的那首“无相偈”,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,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。 由于神秀强调“时时勤拂拭”,后人以其主张“拂尘看净”,称之为“渐修派”。 而惠能的这一首,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,直接把握住“见性成佛”的关键,被称为“顿悟派”。
惠能指出:“世人性本自净,万法在自性。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” 可理解为“本无菩提树,亦非明镜台”,《菩提偈》前两句是针对神秀《无相偈》的前两句所作,应联系在一起理解。 菩提树: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觉悟成佛。明镜台:僧人坐禅之处:“坐禅之处,多悬明镜,以助心行。”
菩提”,意是觉悟、智慧,用以指人如梦初醒,豁然开朗,顿悟真理,达到佛的境界。 佛性:意“觉性”、“如来性”,“真如”,也是“如来藏”的异名,是修行人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。 清净:破迷执,远恶行,离惑垢,离污染,称为清净。 何处惹尘埃:这句是针对无相偈的“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”所作,佛性清净,色即是空,所以尘埃也是空。 尘埃:佛教认为各种尘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,《净心戒规》云:“云何名尘,沾污净心,触身成垢,故名尘。”
《西游记》:“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就在汝心头。人人有座灵山塔,好在灵山塔下修”。 悟空多次在路上说“若师傅见性志诚,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”。 《金刚经》: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
本来就没有菩提树,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。 只要性空,哪会有什么尘埃?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,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。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,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?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,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。 本来就是四大皆空,到哪里染上尘埃?
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,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?以此进行修行自身,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! 惠能指出:“世人性本自净,万法在自性。思量一切恶事,即行于恶;思量一切善事,即修于善行。”这是惠能“顿悟说”的基础。 在他看来,“愚人”与“智人”,“善人”与“恶人”,他们和“佛”之间,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。
从“迷”到“悟”,仅在一念之间。这种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的思想。 把“佛性常清净”:来了解‘佛性’论,而且也不了解‘性空’说。” 其实,大乘佛教的所谓“空”、“无”,就是“妄心”、“妄境”而言;若就“真心”、“真境”,真心就是佛道之心。 《坛经》里:惠能引佛言:“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”接着说:“心但无不净,西方去此不远;心起不净之心,念佛往生难到。”
《坛经》第三十六节说:“若见真道,行正即是道;自若无正心,暗行不见道。自若无佛心,向何处求佛!” 《坛经》第五十二节说:“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;自若无佛心,向何处求佛!” 《坛经》第五十三节又说:“若能心中自有真,有真即是成佛因;自不求真外觅佛,去觅总是大痴人。” 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,自我求佛,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。
在他看来,求佛的人只图自悟,不假外示,心注一境,化难为易,自能达到目的。 神秀的北宗讲究的是渐悟,慧能的南宗讲究的是顿悟。 己经争论了一千多年,一直不休。但依在下看来修行的最终目的是开悟,明心见性。 比方说,你去北京坐飞机是2个钟的时间,你坐火车可能慢些。
但目的地都是北京,你早到和晚点到有什么大的区别。都是到达目的地,为什么就要争个不休呢? 谁都是第一,能开悟见性就是第一。 修行无论那门那派都是第一,脱离六道,超凡脱俗,都是第一。
|